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双减”政策落地,如何区分校外培训学科类与非学科类?

发布时间:2021-08-13 16: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XY    4463

“双减”政策下发至今,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对此有一些了解。7月29日,教育部下发了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

其中提到:

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依照通知规范,少儿编程隶属信息技术教育,故在开展校外培训时,理应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那么,落实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科和非学科的边界究竟在哪?如何保持独立理性和专业科学来区分鉴定呢?让我们来看看上海市的做法。

“双减”政策落地,如何区分校外培训学科类与非学科类?

作为“双减”政策的试点地区,上海市正在推进《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类别鉴定指标》,将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鉴定提供指标参考。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也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市级专家鉴定机制,在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类别鉴定上,遵循合规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专业性原则。指标中对非学科类培训作出了以下鉴定。

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全面符合如下指标特征的,视为非学科类培训:

01 目的

旨在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02 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类学习内容以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其他学习内容。

03 方式

以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综合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身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活动为主要过程,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探索为主要形式。

04 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综合素质水平与发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注重教学评一致性,不涉及学业成就与学科类考试的成绩等。

“双减”政策落地,如何区分校外培训学科类与非学科类?

以上鉴定指标为非学科类培训划清了界限,成为区分学科类、非学科类培训的有益借鉴,同时也对于当前转变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心起到了助推作用。

“双减政策”的诞生并非只是针对教育培训行业,背后是我国教育理念的整体改革和重大转变。所以,站在国家培育人才的角度来看,以孩子的能力提升、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教育,才是大家所认可的教育。只有克服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行为,以立德树人为本、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够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返回
顶部